
据环球时报报道,8月底,彭博社率先放出消息:墨西哥政府正在酝酿一项重大贸易政策调整深圳股票配资论坛,计划在2026年预算案中,大幅提高对中国等亚洲国家的进口关税,重点瞄准中国在全球市场占据绝对优势的汽车、纺织品和塑料制品。这一决定未等尘埃落定,墨西哥外交部还没来得及“打圆场”,中国外交部已经划下红线。郭嘉昆发言人公开表态:坚决反对任何国家在他人胁迫下,以任何名目对华设限、损害中国正当权益。话说得够硬气,底气也不缺。
墨西哥这步棋,怎么看都是一步险棋。过去十年,中墨经贸关系水涨船高,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94亿美元。中国是墨西哥全球第二大贸易伙伴,墨西哥在拉美也仅次于巴西,是中国最重要的拉美经贸桥头堡。可惜,情谊敌不过现实压力。媒体把这次加税定义为“保护本土企业”,但明眼人都清楚,真正让墨西哥政府心跳加速的,是特朗普的极限施压。

特朗普团队的算盘很简单:用贸易大棒敲打一切可能威胁美国制造业的国家。年初以来,特朗普对墨西哥软硬兼施,喊话要“北美堡垒”,要求墨西哥、加拿大效仿美国,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,把中国制造彻底挡在北美市场之外。美方理由也很“充分”——美国关税管不住中国商品走捷径,墨西哥成了所谓“转口天堂”。特朗普甚至扬言,墨西哥如果不配合,美国就会对墨西哥本土商品征收更高关税。结果是,墨西哥经济部和财政部在华盛顿“沟通”之后,关税草案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经济低迷,通胀飙高,财政赤字窟窿越来越大。面对这样的现状,墨西哥自救无门,外部找补,试图用对华加税换取美国在贸易和投资上的一点喘息空间。只不过,这种“投名状”换不来真正的安全。墨西哥与中国的深度合作,尤其在汽车制造、基础设施、原材料等战略领域,这些利益真有那么容易割舍吗?想用一纸预算草案把麻烦拖到2026年,指望等到风头过后再悄悄“收手”?特朗普能不能等到那天,墨西哥自己心里都没底。

有意思的是,墨西哥政府放风加税的时机,距离特朗普最新一轮对中国稀土出口发难,不到72小时。美方一边威胁中国恢复“200%关税”,一边逼迫墨西哥站队,手法相当娴熟。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甚至公开点赞墨西哥的“北美堡垒”设想,三国还打算明年重新审议自由贸易协定,准备对中国多道加锁,堵死所有“绕道”可能。
中方的回击很有章法。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,先是点明墨西哥是中国在拉美的第二大贸易伙伴,然后用“互利共赢”定义中墨合作本质。话锋一转,强调中国始终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,反对单边主义、保护主义、歧视性和排他性措施。这番声明表面温和,实则分量十足。中国不是没有警告过,任何国家如果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同美国做交易,必然会遭遇对等反制。这并不是虚张声势,而是过去几年反复验证过的游戏规则。
墨西哥的决定,已经让不少行业感到寒意。尤其是汽车、电子、塑料和纺织品等全球化产业链,高度依赖中墨之间的协作,墨西哥要是大幅提高中国商品的进口关税,受伤的绝不只是中国企业,墨西哥本土制造业同样难以独善其身。中国对墨西哥出口一年超900亿美元,墨西哥对中国出口也接近200亿美元。全球产业链讲究的是互补与分工,关税壁垒一旦设下,成本传导的不是一两家企业,而是整个供应网络。
局势越到胶着阶段,越能看出美国对盟友的影响力。特朗普的“关税大棒”这几年在全球打下来,鲜有国家能真正顶住压力。越南、印度、东盟乃至欧盟,都不得不在美国的“反中转运”逻辑下修正政策。墨西哥只是第一个敢于明说的北美伙伴。加拿大会不会跟进?欧盟会不会再加码?这些都值得持续关注。

有些人可能觉得,墨西哥这叫“见风使舵”,两头下注。但真要细究,墨西哥这招其实是“险中求生”。一方面,答应美国先把加税草案纳入2026年预算,看似表忠心,实则给自己留足了时间和空间。等到中美局势明朗、美国大选尘埃落定,再决定要不要真刀真枪执行。另一方面,墨西哥国会的预算机制本来就复杂,预算通过、政策落地还要看各方博弈,能不能走到终点,谁也说不准。
问题是,墨西哥的回旋余地真的还有多少?特朗普的风格一向短视且善变,今天要你加税,明天就可能因为别的利益对你下手。墨西哥押宝美国,未必能换来真正的安全感。等到美国“北美堡垒”建成,墨西哥被彻底锁死在美国供应链里,失去了中国市场和合作机会,想回头恐怕也来不及了。
中国的应对之道,已经很明显。多边朋友圈不断扩大,上合、金砖、RCEP、中日韩自贸谈判都在稳步推进。与拉美、非洲、东南亚的合作也在加速,供应链韧性和多样性远超外界想象。墨西哥的这点“姿态”,影响不了中国对外开放和全球合作的节奏。反而激发中国加快布局新兴市场,锻造抗风险能力更强的经贸网络。国际贸易不是零和游戏。墨西哥要是执意配合美国遏华,最后吃亏的不会只有中国企业。
信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